一场战争打到最后,什么东西最先耗尽?不是炮弹,是男人。那什么东西会成为最后的赌注?答案,足以让所有人不寒而栗:乌克兰正在考虑,禁止育龄女性离境。这不是战术,这是一场豪赌,赌上的是整个民族的明天。
想明白乌克兰为何要对自己的女人动手,得先看看前线正在发生什么。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最近的战局,那就是“血崩”。俄罗斯国防部的一纸战报,轻描淡写地撕开了一个可怕的口子:仅仅一天,乌军阵亡一千三百零五人。
这不是一场遭遇战,而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总攻。俄军东南西北中五大集团军,像五把烧红的烙铁,同时烫在了乌克兰的防线上。主攻的中部集团军,一天就送走了超过五百名乌军士兵,顺手敲掉了几十门火炮。其余四个集团军则从四面八方配合绞杀,每个方向都留下了数百具乌军尸体。
这些数字堆在一起,描绘的不是战术上的失利,而是一条正在被活活撕碎的防线。俄军的打法变了,变得更聪明,也更致命。他们不再傻乎乎地去啃硬骨头,而是玩起了“中心开花,四面牵制”的把戏。在苏梅,俄国坦克两周内吞掉十几个村子,最快时一天推进了六公里。
这种速度,在持续了两年的堑壕战里简直是天方夜谭,它只说明一件事:乌军的防御体系正在系统性地瓦解。更可怕的是,俄军把新旧战术搅在了一起用。在戈尔洛夫卡这种钢铁要塞,他们竟然学起了一战的坑道战,挖地道到乌军堡垒底下,然后用无人机引导,轰的一声,整个阵地连人带工事一起飞上天。
在第聂伯河,则是另一番景象。俄军强大的电子战部队先上,像一只无形的大手,瞬间捏碎了乌军的通讯网络,让一个个阵地变成信息孤岛。乌军士兵还没看见敌人,就已经成了聋子和瞎子。紧随其后的炮火覆盖,几乎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处决。当伤亡数字从每天几十、几百,猛地蹿到上千时,战争的性质就变了。这不再是军事对抗,而是在进行一场冷酷的人力资源清除。
战争打到现在,乌克兰这个国家本身,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“变薄”。战前,这里有超过四千万人口,算得上东欧大国。可联合国最新的报告显示,这个数字已经凭空蒸发了一千万。六百多万人成了难民,像蒲公英一样散落欧洲,剩下的几百万,则永远地融进了乌克兰的泥土里。
人口的流失,带来的不只是兵员枯竭,更是一个社会的根基在塌陷。战前,乌克兰的男女比例就已经不太健康,大概是100个女性对应86个男性。两年战争打下来,这个数字已经掉到了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水平:54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即使战争明天就结束,也将有整整一代乌克兰女孩,从出生起就可能注定孤独终老。这已经不是军事问题了,这是一个民族基因库的警报。与此同时,婴儿的啼哭声也成了稀有品。和平年代,乌克兰的生育率就常年在欧洲垫底。
战争的阴影下,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绝望,生孩子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。战前每个月还能有两万多名新生儿,到了去年,这个数字已经萎缩到一万六。当棺材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摇篮,当一个国家的男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,这个民族,正在被“掏空”。
如果说人口危机是对未来的慢性扼杀,那经济的崩溃就是对当下的窒息。这场战争对乌克兰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。两千一百亿美元,这是估算出的基础设施直接损失。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本就家底不厚的国家,无异于直接宣判了经济死刑。被炸烂的桥梁、瘫痪的电网、中断的供应链,硬生生把整个国家拖回了上个世纪。
今年冬天,许多城市重回定时断电的生活,这对乌克兰人来说,就是战争最真实的体感。但比缺电更要命的,是缺人。工厂的机器可以修复,可操作机器的人没了。一方面,大量的青壮年要么死在前线,要么逃往国外,造成了极端的劳动力短缺。许多工厂就算没被炸毁,也因为招不到工人而彻底停摆。
另一方面,一场更隐蔽的釜底抽薪正在上演。战争开始后,大约两百万受过高等教育、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,用脚投了票。他们是工程师、医生、科学家和IT精英,是这个国家赖以创新和发展的“大脑”。他们的离去,不仅带走了乌克兰的现在,更是直接抽走了重建未来的火种。当工厂的生产线落满灰尘,当最聪明的头脑远走他乡,这个国家的经济引擎,也就被拆得七零八落了。
面对前线的巨大窟窿和国内的全面凋敝,基辅的动员机器已经踩到了油门最深处。为了把更多人送上战场,征兵年龄的下限从27岁降到了25岁。但这就像往一个无底洞里填土,永远都不够。来自美国等西方盟友的压力还在加码,他们希望基辅继续“努力”,把征兵年龄降到18岁。
这种夹在中间的处境,让乌克兰异常尴尬。为了换取活命的援助,他们似乎别无选择,只能把那些脸上稚气未脱的少年,也一起打包送进绞肉机。强制征兵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到处流传。征兵人员像猎人一样在街上巡弋,在商场、地铁站、健身房里堵人,任何一个看起来健康的男性,都可能成为他们的下一个“目标”。
征兵通知书的派发也变得无孔不入,企业老板、社区主任,都成了这场“抓壮丁”运动的末梢神经。这种高压,在满足前线需求的同时,也把恐慌像病毒一样散播到整个社会。结果就是,更多还没被征召的适龄男性,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个国家,反过来又加剧了人力的流失,形成了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。
当男人真的快不够用了,当大街上再也抓不到壮丁了,一个终极的、令人不寒而栗的念头终于浮出水面:对女性下手。这并非空穴来风。从去年开始限制有医药背景的女性出境,到今年鼓励更多女性自愿参军,再到如今直接考虑禁止所有育龄女性离境,这条路,乌克兰走得步步惊心。
这些女性,曾被一些西方媒体戏称为“欧洲子宫”,而现在,她们被自己的国家赋予了新的身份:最后的战略资源。她们的子宫,被视为孕育下一代乌克兰人、延续民族香火的唯一希望。而她们的身体,则被看作是填补前线和后方巨大劳动力空缺的最后储备。
这场战争,已经彻底演变成了一场比谁更能耗的野蛮游戏,而乌克兰押上的,是自己的全部未来。联合国悲观地预测,到本世纪末,这个国家的人口可能会萎缩到不足一千五百万。曾经繁华的城市波克罗夫斯克,如今已沦为一座空空荡荡的“鬼城”,这或许就是整个国家未来的缩影。
有观点认为,即便战争立刻停止,乌克兰也需要至少半个世纪,才有可能把人口恢复到战前水平。当一个民族的未来被抵押,当女性的自由成为维持战争的最后燃料,即便最终能在谈判桌上换来和平,面对一个被掏空的国家和一代破碎的人,那份胜利的喜悦,又该向谁诉说?
红腾网-股票配资论坛官网-深圳配资开户-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