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拳如参禅,不在形而在神。有人十年磨一剑,搭手便知功夫深浅;有人终日苦练,却始终摸不着门道。差别何在?不在招式多寡,而在筋骨内劲的锤炼。
功夫扎实,走得长久,远比急功近利,价值高得多。落差中锤炼劲,跌宕中修炼心。谁人能够一帆风顺,哪个又会一马平川。君当沉着,辗转升腾,百转千回,方能柳暗花明,修得正果,取得真经。
推手场上常见两类人:一类手上花巧繁多,却一触即溃;另一类看似松柔,一搭手却沉如山岳。曾见一位五十多岁的拳友,为人随和,推手时毫无技巧可言,可只要膀子一沉,对手便如撞上铁板,进退两难。
旁人不解:“推手不是不许用力吗?”他笑答:“我何曾用力?你摸我这胳膊,可有一丝紧绷?”这便是骨力与内压的妙用,柔松似棉,劲透如钢。传统武术中,形意拳的“三体式”便是练骨力的典范。
站桩时要求头顶、肩沉、胯坐,看似静止,实则筋骨暗自较劲。老一辈拳师常言:“站桩如钉木桩,不是死站,是骨缝里挣着劲。”当年郭云深以“半步崩拳”打遍天下,靠的正是多年站桩练就的骨架整劲,一拳既出,对手如被铁锤轰击,此非肌肉之力,而是筋骨传导的内劲。
太极推手中,高手接劲如溪流遇石,不挡不顶,顺势而转。对方推来,手臂松柔如绳,却能将来力导入脚下,再借大地反作用力返还。这过程如同镜面反射:砖头磨不成明镜,非砖之过,亦非镜之过,关键在于“磨”的功夫不到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民国时,杨氏太极名家杨澄甫与弟子推手,常让人双手按住其小臂发力。弟子猛推时,他只微微一转腰,对方便踉跄跌出。弟子不解:“我明明按住您了,为何反被弹开?”杨澄甫笑答:“你按的是我的胳膊,我动的是我的腰。”
这便是“运腰换膀”的奥妙,劲路不在接触点,而在根节转换。练拳如修道,胜负心过重反成枷锁。昔日八卦掌宗师董海川收徒,必先观其心性。一弟子天资聪颖,却终日与人比试,董海川叹道:“你眼中只有输赢,何来功夫?”
后此人虽招式凌厉,终未能得内家真传。反观程廷华,痴迷练功至废寝忘食,终将“游身八卦”练至化境,夜行时可贴墙如壁虎游走。痴迷是忘我的投入,贪欲是功利的索取,前者如水滴石穿,后者似沙上筑塔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少林拳谱云:“筋长一寸,力大十分。”练拳时看似缓慢,实则每动皆在抻筋拔骨。八极拳的“撑锤”一式,外观刚猛,内里却需肩胛骨如门扇开合,脊柱似龙蛇节节贯穿。
李书文练枪时,常以白蜡杆点墙千次,直至杆头与墙面接触无声,此非蛮力所致,而是筋骨的精准控制。站桩时的“微小来去”更是关键。形意门人站三体式,会有意让膝盖微微前顶后坐,看似不动,实则如齿轮咬合,磨的是筋骨的“暗劲”。
正如老拳师所言:“打拳如捆绳,外松内紧。绳子一紧,捆的是自己;功夫一到,困的是对手。”拳无高低,功有深浅。松沉不是懈怠,骨力绝非僵硬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贪求速成者,如旱地行舟;痴迷锤炼者,似静水潜流。须知:劲从骨中生,功自心中起。放下胜负,方能看见真功夫;忘掉招式,始可悟得大自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红腾网-股票配资论坛官网-深圳配资开户-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